著力培養有溫度的卓越醫學人才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擺在新時代醫學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格局,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回應人民群眾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的新期盼,醫科院校須牢記初心使命,發揮醫學專長,積極服務群眾,全面深化醫教協同改革,加快培養心懷“國之大者”、有情懷、有溫度的卓越醫學人才,著力回答好“強國建設,醫學何為”的時代命題。
全面理解新時代醫學人才的核心素養。新時代醫學人才既要具備勇攀醫學科研高峰、磨煉高超醫術的卓越實力,更要涵養守護人民福祉的“有溫度”的大愛。
“卓越”體現為專業、創新、學習能力的有機統一。專業能力在于精深,要求人才掌握扎實知識與臨床技能,具備對前沿技術的敏銳洞察與應用能力,在復雜場景中精準施治。創新能力在于前瞻,要求人才面對未知領域與技術瓶頸,敢于攻堅,在公共衛生、新藥研發、醫工交叉等方面有突破意識,推動醫學實現跨越發展。學習能力支撐可持續發展,在知識快速迭代的今天,醫學人才須保持開放心態,具備知識體系自主建構與持續進化能力,方能始終立于時代前沿。
“有溫度”的大愛,融合了仁愛之心、人文素養與家國情懷。仁愛的溫度體現為對生命的敬畏,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文的溫度植根于濟世為民的初心,從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生醫療服務團三十余載深入基層、接力奉獻,到一代代上醫人忠于職守、精心診療,均是以行動詮釋醫者使命。使命的溫度升華為服務國家的擔當,將個體關懷轉化為對人民健康與民族復興的責任意識,在黨和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
“卓越”與“有溫度”相輔相成,互相支撐,共同構筑新時代醫學人才的素養基石。
培養卓越的“干細胞式”醫學人才?!安∪招沦猓t亦日進”,需要我們緊追疾病演化步伐,培育胸懷“國之大者”、心系人類未來、基礎能力扎實、具備多維潛能、自主更新迭代、不斷重塑新知的卓越“干細胞式”醫學人才。這不僅要理念更新、技術革新,更要體制機制、培養體系和科研范式的系統性改革創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醫學教育協同水平。要大力推動醫教協同與產教融合,加強醫科與文社理工交叉,促進基礎、臨床、預防、藥學、護理等醫學學科內部深度有機融合,著力探索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的醫學路徑。進一步強化附屬醫院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實現“教學—臨床—科研”一體化培養目標。要深化臨床八年制教育改革,推動培養階段的全鏈條優化,使學生具備多學科素養、強臨床能力和深科研潛質。
堅持“四個融通”,重構醫學教育未來體系。要通過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與學融通的系統性設計,加快實施醫學學科系統性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學科交叉為特色、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新型培養體系,跳出學科舊有框架,組建跨院系跨學科教學團隊,重構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使醫學教育真正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持續將前沿成果和產業新技術轉化為實務實訓和案例類課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聚焦前沿與交叉融合,打造醫學教育創新高地。加快AI賦能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質量推進“醫學+AI”大課、雙學位項目及AI賦能醫學教育平臺建設。同時,全面推進醫防協同、醫藥融通、醫護促進、中西醫結合等未來學科建設,精準對接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在重大疾病診治、未來健康、智能醫學等領域重點布局,全力打造頂尖醫學人才培育的新高峰。
培育“有溫度”的醫者仁心。高超醫術須由高尚醫德來駕馭。培養“有溫度”的醫者,必須堅持價值引領,將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教育貫穿始終。
賡續紅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醫科院校要堅持用好院校歷史這座“富礦”,建立歷史文化育人資源的長效轉化機制。系統性挖掘院校史中的先輩楷模與精神譜系,多渠道活化開發“新生入學第一堂校史思政課”,以創排主題劇作、建設文化空間等形式,將歷史上的人物故事轉化為可感、可知、可學的育人載體。引導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理解醫學前輩的初心,完成從“職業認同”到“使命認同”的深刻升華,從源頭筑牢為人民健康服務的理想信念之基。
滋養人文精神,踐行初心使命之本。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和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系統構建“課程—教材—基地—師資—研究”“五位一體”的特色教育體系,將價值引領貫穿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專業課程中設置人文關懷模塊、在臨床實踐中強化溝通能力訓練等方式,將醫德教育如鹽在水般滲透到臨床帶教、科研指導與病例討論的每一個專業環節,推動學生從“技術本位”向“整體關懷”的高度躍升,為增進醫患交流互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打好堅實基礎。
強化責任擔當,開創實踐育人新局。將社會實踐提升為醫學生培養核心環節,形成專業融通、本研貫通、師生同行的隊伍模式。持續深化醫科院校師生醫療志愿服務團體組織化、規范化和日常化建設,構建“品牌牽引—實踐深化—榮譽激勵”的育人體系,以“實踐—反饋—激勵—引領”的良性循環,將理想信念與職業精神教育落到實處,在服務人民健康福祉和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中擔當起責任和使命。
(作者:袁正宏,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