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校科研高質量發展的三重維度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科技投入持續增加,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日前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我國“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令人振奮。在亮眼的數據背后,我們的科學研究更應該追求什么?筆者認為,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全面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新階段,我們需要把追求卓越的科研質量作為中心任務,以經世致用作為科學研究的根本使命,以引領國際的科學研究為努力方向。唯此,我國科學研究事業才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也才能夠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以追求卓越的科研質量為中心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及科學研究事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是加快了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步伐。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諸多任務中,科學研究占據著重要位置。從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發展的歷史規律看,唯有那些能夠持續產出世界一流學術研究成果并成為世界科學研究中心的國家,才可稱之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規模得到了快速擴張,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主要的表現就是學術論文的國際發表數量和質量均有跨越式提升,在數量上已位居全球前列。
然而,從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看,論文的數量不等于質量,也不能簡單等于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雖然我國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整體質量上與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盡管論文發表遙遙領先,但我們在基礎、好奇心驅動的研究方面仍需要追趕。平均而言,中國論文的引用次數還是低于來自美國、英國或歐盟的論文,且在《自然》《科學》這兩大頂尖期刊上的發表數量仍少于傳統學術強國。此外,從國際公認的科學大獎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等的獲得數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為此,在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我國高校唯有持續產出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學術研究成果,才可能進一步為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夯實科學研究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需要以追求卓越的科學研究質量為中心任務,從辦學理念、資源投入、評價制度等方面為追求卓越的科學研究質量掃清障礙。在辦學理念上,要破除績效至上主義的思維慣性,為研究者營造更為寬松和自由探究的學術氛圍,為“十年磨一劍”和“板凳甘坐十年冷”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提供充足的制度和物質保障,尤其是要培養和保護科研工作者閑逸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提出有趣和前沿的科學研究問題并開展長期持續的探究,避免在科研KPI裹挾之下一味追求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從資源投入模式看,要摒棄投入產出的短期主義行為,更注重對研究者的長期資助,尤其是一些基礎性、前沿性和好奇心驅動的研究,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和巨大的風險性,所以需要進一步淡化對一些基礎理論研究的短周期評價和頻繁的過程性評價,讓廣大科研工作者不斷樹立起長期主義的科研態度;從學術評價制度改革來看,核心在于摒棄“以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級別論成敗”的固有導向,一方面,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激發研究者勇闖科技前沿、探索“無人區”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積極探索以價值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新模式,讓研究的創新貢獻與實際意義成為關鍵衡量標準。如,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坂口志文,其改變免疫學研究進程的關鍵成果是1995年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三區所屬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這一案例恰恰說明評價學術價值不應局限于期刊級別,而需聚焦研究本身的突破性意義。
以經世致用為科學研究的根本使命
“經世致用”一詞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學術論文發表只是科學研究的表現形式之一,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終極價值在于幫助人類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貢獻力量,以經世致用為根本使命。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廣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國家和民族的繁榮進步為使命,通過自身的科學研究活動為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接續奮斗。學術論文的發表固然能夠加強學術同行的交流,促進學術體系的進步與繁榮,但學術論文的發表不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終點,更不是其根本使命。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需實質性以提升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為重。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從論文國際發表到經世致用的歷史性轉變,并據此在科學研究模式、資源投入和評價制度等方面拿出系統性設計。
首先,要進一步構建起以實踐為導向的科學研究模式,將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作為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構建起“基礎理論研究—科技成果開發—應用技術轉化”三位一體的模式,既要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向上捅破天”而實現學術理論的創新,還要在應用技術轉化上“向下扎根”而解決實際問題。
其次,在資源投入上,科研管理部門及高校要進一步將寶貴的科學研究資源投向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關鍵領域,通過建立重大研究平臺,開展重大研究課題而解決重大實踐問題。
最后,從學術評價上看,要摒棄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或期刊級別作為標準的評價體系,進一步以科學研究解決了什么理論或實踐問題,對于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哪些實質性貢獻等,作為衡量研究者及其科學研究活動價值的基本依據。
需要明確的是,經世致用的科學研究價值取向與自由探索并不矛盾,兩者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和自洽性。前者是指開展科學研究要以根本性解決實踐和理論問題為旨趣,而后者則更強調尊重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目的也在于充分激發研究者的創新能力以產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以引領國際科學研究為努力方向
從發展規律上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要成為世界科學研究中心,一個基本的前提是對世界科學研究具有引領能力。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之際,我國科學研究要通過“換道超車”等方式矢志實現引領國際的崇高理想。具體來說,需要在如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和探索。
首先,緊盯世界科學研究前沿方向,產出具有全球引領性的學術研究成果。當前,我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科學研究總量的積累,接下來,我們需要緊盯世界科學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可控核聚變、氫能源開發利用等領域積極布局和探索,以不斷獲得世界科學研究的引領性地位。
其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范式轉型,為科學研究具備引領性地位奠定基礎。當前科研范式正在經歷急劇變革,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解決系統性復雜問題成為新時代科研范式變革主要驅動力,仿真模擬和數據科學可能成為推動科研范式變革的有效突破口,科研活動組織創新成為推動科研范式變革的基礎。202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分別授予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科學家,這正是當前科學研究范式急劇變革的鮮明例證。為此,我國科學研究要搶占這一戰略機遇,通過范式轉型實現科學研究的戰略性引領。
最后,我國科學研究工作者還要有強烈的敢為人先的膽魄和能力,通過積極開辟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勇闖“無人區”而實現“換道超車”。事實上,縱觀歷年國際頂尖自然科學獎項的獲獎名單,審視獲獎者及其科研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前沿性、開創性和引領性是其基本價值取向,而這也是我國科學研究事業不斷求索的方向。
(作者:伍 宸,系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寧波大學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