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式創新的開放自信
【光明時評】
近日,由DeepSeek團隊共同完成、梁文鋒擔任通訊作者的DeepSeek-R1研究論文,登上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封面,引發廣泛關注。該論文將DeepSeek的推理過程、實驗方法和數據等完全公開,以接受行業內最嚴苛的同行評審,這在全球主流大模型領域尚屬首次,填補了這一行業空白。這是DeepSeek自去年底橫空出世并火爆全球后又一振奮人心的消息,為中國乃至全球AI發展提供新范式。
同行評審為何如此重要?它是學術界和科研領域中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環節。一項研究成果在正式發表前,需經由同一領域內的其他專家進行獨立、公正的評估。當前,各大廠商多借助社交媒體、營銷發布會等,公開大模型產品的部分信息,而非依托嚴謹的學術期刊。核心訓練方法和數據細節,往往不公開,缺乏學術系統的客觀審視,使得大模型產品難以獲得國際社會的真正信任。DeepSeek-R1選擇接受科學界最嚴苛的質檢,確保其原理、方法經得起學術標準的追問和復現,使其贏得全球同行認可的“安全可信”的科學信譽。
DeepSeek的成功不僅是個例的勝利,更是中國式創新的縮影。在中國式創新這部時代大劇中,既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戲碼”,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賦能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邁進,我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又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曲目”,我國已建成約460萬個5G基站,技術和用戶數保持全球領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升級發展;更有未來產業拔節生長的“故事”,人形機器人整機技術實現突破,在汽車制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加速落地應用,為未來萬億級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深圳“機器人谷”正逐步成型并不斷升級,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和產業應用的示范區之一。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DeepSeek-R1見證了中國式創新的開放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螺旋式地上升。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這是更高水平的開放”,為新時代中國創新的路徑演進指明方向。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澎湃動力。回首“十四五”,創新浪潮奔涌,開放氣度非凡?!疤鞂m”巡天、“嫦娥”探月,成就了中國航天壯麗篇章;馳騁全球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2025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首次躋身前十,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自信自強,錨定中國式創新道路堅定前行。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顛覆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各國正不遺余力加強顛覆性技術戰略布局,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就要求我們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促進科技迭代。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產業創新百舸爭流,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2024年,有524家中國大陸企業進入全球工業研發投入2000強,占上榜企業的26.2%,比2020年增加4.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萬家,比2020年增加83%。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改革則是持續點燃這個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只有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才能有效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各種障礙,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近年來,我們進一步增強科技政策的統籌協調,完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組織機制,優化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政策,健全科技金融體制,科技管理體制實現重塑,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不斷釋放,為建成科技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為43.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承擔。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萍紕撔率侨蛐?、時代性課題,主動順應國際科技合作是時代趨勢。過去五年,我們不斷拓展全方位、多層次科技合作,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署119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逐步成長為國際科技合作不可忽視的參與者、全球創新資源要素重要的引力場。敞開科技開放合作的大門,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必將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更強勁動力。
(作者:徐文,系天津大學法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