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關鍵環節,提高學校思政工作針對性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為新時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須根據形勢任務變化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抓住關鍵環節、采取有力措施,不斷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加強黨的領導,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
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等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職責使命,必須加強黨的領導。高校各級黨組織要引導廣大師生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心鑄魂。黨委對學校工作要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作用?;鶎狱h支部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使黨的各級組織成為學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同時,高校要從教育內容、實踐途徑、工作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作用,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不斷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要積極營造環境氛圍,使廣大師生深刻認識理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進而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環節當中。
堅持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位置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時時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堅持以人為本,關鍵點是要了解學生。目前在校大學生以00后為主,作為社會轉型期的核心群體,其思想特征既帶有時代發展的深刻印記,也呈現出多樣價值碰撞下的復雜圖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話語體系、教育方式、傳授方式等方面不斷守正創新。要高度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進一步強化啟發式、體驗式教育,多采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少采用“填鴨式”灌輸的做法。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其自我教育的內生動力,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被教育者”轉變為“自我教育者”。尤其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全景式的網上思想政治工作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等形式增強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感染力。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實際需求,通過建設學校特色的育人體系和貫穿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的育人平臺,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在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方面遇到的現實困難和問題,使其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和溫暖。
理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關鍵力量”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專任教師、學生輔導員、黨政管理和服務保障人員等力量。
專任教師包括思想理論課教師和其他課程教師,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要引導其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根本目標,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重要使命,努力提升自身思想修養,牢固樹立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把教書和育人有機融合。
學生輔導員是與學生日常接觸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群體,要通過政策支持,加強專業、職業技能培訓,助力他們提升理論水平與業務能力、提高職業自豪感、主動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進而更好地發揮學生成長引路人的作用。
黨政管理和服務保障人員在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要強化其責任意識,將日常管理工作、服務保障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在剛性的校園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在平凡的工作、生活細節中書寫育人篇章,全方位打造“無聲勝有聲”的育人場域。
加強文化建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
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知識、能力、人格的升華和結晶,體現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精神內涵,凝聚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作用于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導向。
每所大學都應結合自身辦學歷史、學科特色與地域文化,多部門協同、多維度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大學文化品牌,凝練大學精神。要通過挖掘校史、學科發展史、校友事跡等學校特有文化資源,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通過打造“場館、書籍、宣傳片、校史劇、景觀、文化節”等系列精品文化展示工程,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校本文化分層次、浸潤式引領學生思想,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要抓好學生科技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相關活動,努力形成充滿正能量、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社會、感悟人生,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要加強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建設,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氛圍。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建立健全文化管理制度,確保文化活動健康有序開展。
(作者:尹兆華,系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