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課”寫立德樹人“大文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需要牢固樹立“大思政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思政課既能“驚濤拍岸”又能“潤物無聲”,整體提升思政教育質效。
講深講透講活“大道理”。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辦好“大思政課”首先要在課堂上把道理講清楚,既有抽象厚重的理論思辨,又緊密貼合生動實踐,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動人。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效果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學校的思政課與學生的興趣和期待仍然存在差距。調研發現,有的思政課教師習慣于灌輸式的授課方式,照本宣科,脫離實際;有的課堂“抬頭率”不高,低頭玩手機、埋頭看專業課、趴桌子睡覺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學生把思政課當成攢學分的手段,甚至出現“期末重點劃哪些就看哪些”等分數至上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改進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強化學理支撐等方面入手,主動適應當代青年特點,動態研判青年學生所思所想、困惑疑慮和興趣所在,探索課題研討、情景劇、角色扮演、課堂辯論等活潑的教學方式,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用好鮮活實踐“無字書”。古語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思政課有很強的實踐性,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課,能夠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當前存在的開門辦思政課意識不強、調動社會資源能力不足、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等問題,需要從構建實踐教學工作體系、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等方面破解,積極拓展育人主體和場域,辦好“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紀念場館等,推動思政課從書本教室向社會天地延伸。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善于挖掘本地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實踐課程。
培養新時代的“大先生”。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建好“大思政課”需要依靠和培養“大先生”,構建以專職思政課教師為主體,各方力量協同參與的大師資體系。建強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需要從選用、管理、考核等環節下功夫,鼓勵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突出教學優先的評價體系,探索區別于其他學科的職稱評審制度。在專職教師之外,還要統籌各方資源力量,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講課,聘請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黨政領導干部、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先進代表參與思政課教學,形成校內校外聯動配合、協同育人的良性機制。
畫好大中小學“同心圓”。近年來,各地區各學校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還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容重復、各自為政、銜接不暢的問題,需要提高一體化程度。在教學內容上,需要從宏觀層面加強教材內容的整體性研究,適應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構建內容有機銜接、難度循序漸進、層次螺旋上升的教材體系。在教學方式上,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態,采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遞進式教育方法。在資源共建上,需要探索打破大學與中小學的邊界,發揮高校輻射牽引作用,建立教研資源共享平臺,搭建教師交流、探討、展示平臺,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研究活動,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教學融通、資源互通。
(作者:姬旭輝,系中央黨?!矅倚姓W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