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事事處處牢記“善莫大于作忠”
“善莫大于作忠”一言出自《忠經》,強調的是在所有的善行之中,沒有哪一種比“作忠”更重大、更崇高。這看似簡單的一句古語,卻凝聚著中華文明對于一種核心品德的千年追尋,那就是“忠”。
“忠”作為會意字,從“中”從“心”,構型取“心居中正”之意,本義指盡心竭力、公正無私。《說文解字》釋為“忠,敬也”,強調敬畏職守、竭誠盡責;《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即此義,泛指忠誠、忠貞、忠義等,又引申指態度誠懇、立場堅定。“忠”字雖構成簡單,卻承載了中華文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價值理想。
《黨章》規定:“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誠干凈擔當。”把“忠誠”置于首位,更加彰顯了其作為黨員干部政治靈魂和第一要求的根本性地位。回首黨的百余年崢嶸歲月,之所以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正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人用行動和生命踐行了對黨的無限忠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先烈如李大釗、夏明翰,以“靈魂不死,革命不死”“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凜然誓言回應敵人屠刀,用生命詮釋了對理想信念的絕對忠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無數英模如焦裕祿、王進喜,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赤膽忠心,在艱苦卓絕中奠基立業、服務人民。展現了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新時代忠誠本色。
然而,也要清醒認識到,對黨不忠誠、不老實的情況時有發生,且在當下呈現出新的變異與傾向。有的黨員干部表面擁護、背后質疑,淪為言行不一的“兩面人”;有的在重大政治原則問題上立場曖昧、態度含糊,缺乏應有的政治判斷力和斗爭精神;還有的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搞變通、打折扣,在執行中摻私貨、留暗門,等等。這些“偽忠誠”“軟抵抗”“政治投機”行為,嚴重污染黨內政治生態,侵蝕黨的執政根基。必須堅決清除,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前面,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確保黨的肌體健康。
“對黨忠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有條件的而是無條件的。”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時刻牢記入黨之時,面對黨旗立下的“對黨忠誠”的莊嚴承諾,并用一生予以踐行。要“始于足下”,把黨組織交給的“責任田”耕種好,將“忠誠”落腳于每一次嚴謹細致的履職盡責中,貫穿于每一件服務群眾的實事辦理中,體現于每一分廉潔奉公的自我約束中,永葆一顆炙熱的向黨之心。(李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