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許勤華
11月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閉幕。盡管談判過程依舊充滿不確定性,本屆大會仍在重重挑戰中取得若干值得關注的進展。
COP30通過了三項共識性文件決議——《氣候變化信息誠信宣言》《城市化與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摘要》以及《全球綠色工業化貝倫宣言》。這三份文件不僅奠定了大會的主基調,也釋放出明確信號:重建全球氣候合作的信任基礎,推動多層級協同治理,并以綠色產業轉型作為未來減排的關鍵抓手。
在具體議題層面,幾項積極成果引人注目。在森林保護領域,巴西憑借東道國優勢,成功將熱帶雨林及其碳匯價值推向全球氣候議程的核心。巴西主導設立的55億美元“熱帶森林永久基金”通過資本市場與混合融資為森林國家提供生態補償,成為本屆會議最具標志性的成果之一。在規則與市場構建方面,本次大會建立了“合規碳市場開放聯盟”,意在建立共同的交易與核算標準,以期打通目前碎片化的全球碳信用交易體系,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減排控溫目標。此外,本次大會推出的《貝倫健康行動計劃》是全球首個專門針對氣候變化與公共健康適應的國際框架,將全球對氣候變化適應問題的重視提升到新的高度。
當前,COP30的最終決議文本仍在激烈博弈中,兩項核心挑戰愈加得到凸顯。
一是,氣候融資承諾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巨大。目前,發達國家提出的3000億美元資金承諾,與發展中國家每年1.3萬億美元的資金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在當前地區熱點頻發、美國對能源轉型態度消極的背景下,達成新的、更高水平的資金協議幾乎不可能。
二是,在化石能源問題上各國立場分歧顯著。會議期間,已有80多個國家聯合呼吁制定化石燃料逐步淘汰路線圖,但推進難度依然巨大。一方面,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對此持反對立場;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企業在會場內外持續游說施壓,使這一議題面臨重重阻力。
COP30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正經歷根本性變革。氣候治理的主導力量正經歷重心轉移:美國的缺席不僅削弱了傳統領導結構,更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發達國家的集體氣候治理雄心,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參與信心。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推動氣候議程,重塑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此外,全球治理機制的碎片化趨勢愈發明顯。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碎片化可能導致談判結構分散、削弱全球整體行動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它也催生了更多主體、更多機制、更多渠道并行的新型氣候治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聯邦政府沒有到場,但加州州長仍公開承諾將繼續推進氣候行動。大會也將城市與地方層面確立為《巴黎協定》落實的關鍵力量。由此可見,多元主體的參與正在為全球氣候治理開辟新路徑。
在這一全球治理格局深刻變革的關鍵時刻,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其氣候行動路徑需要展現更加系統、更加務實的新型領導力,以扎實貢獻和可行方案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行穩致遠。
第一,以技術引領夯實氣候治理根基。“十五五”時期,是中國碳達峰攻堅的關鍵階段。“十五五”規劃明確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一戰略部署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示范型領導作用”提供了堅實支撐。中國憑借在可再生能源、新型儲能、電動汽車、智慧能源系統等領域形成的產業優勢和技術積累,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綠色解決方案。
第二,以多邊合作拓展氣候治理路徑。中國應繼續深化南南氣候合作,通過知識共享、能力建設和低碳技術轉移,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自主減排能力,同時積極推動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混合治理模式,促進城市網絡、國際組織、區域聯盟等多主體協同發力。
第三,以制度建設塑造氣候治理秩序。中國需要加強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包容、有效的國際規則體系。這包括推進區域碳市場互聯互通、共建透明度機制、推動綠色金融標準趨同,并在關鍵議題中提出富有建設性的中國方案,為全球氣候治理持續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