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李俊霖
11月10日至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舉行。本次大會是評估《巴黎協定》履約進展、推動各國提出新一輪減排承諾的重要時刻,美國卻宣布不派遣高級別代表出席,也不參與主要談判進程。這是美國近30年來首次缺席COP系列大會,其象征意義重大,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新的不確定階段。
美國的缺席,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在氣候領域的集中體現。早在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特朗普便公開聲稱氣候變化是“歷史上最大的騙局”,并宣稱將在2026年1月重新退出《巴黎協定》。當月,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也在跨大西洋能源合作會議上表示,政府將以傳統油氣資源作為振興美國經濟與擴展國際影響力的核心戰略。這些動向表明,美國在能源與氣候議題上的轉向已不可逆轉。
美國缺席COP30及其近期一系列爭議舉措,將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多重深遠影響。
一是,嚴重動搖全球氣候治理的互信基礎。全球氣候治理作為典型的“集體行動”,其成功有賴于各國凝聚共識和增強互信這兩大支柱。然而,美國反復的“退群”行為,破壞了國際社會數十年來建立的氣候共識。特朗普政府不僅削弱了國內環保機構的職能,還一度解散了總統氣候特使辦公室,大幅削減新能源投入。在國際場合,美國不僅拒絕參與聯合國海洋大會等關鍵會議,還在全球塑料污染條約和航運減排談判中采取強硬立場,對支持相關條約的國家實施或威脅實施簽證限制、關稅懲罰等“報復性”措施。這些做法將氣候議題政治化、對立化,加劇了國家間的信任赤字,使發展中國家擔憂氣候融資承諾落空,也使發達國家對共同規則的遵守產生動搖。
二是,阻礙全球氣候治理的推進。美國作為歷史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在資金、技術及規則制定方面長期扮演關鍵角色。其退出不僅是對歷史責任的逃避,更將直接影響國際氣候談判進程與減排機制的有效性。美國不再提交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不派高級代表、不參與關鍵談判,導致《巴黎協定》下的規范機制部分失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可能使全球升溫預測值再上升0.18攝氏度,這幾乎抵消了近兩年全球節能減排的努力。
三是,破壞、沖擊國際多邊治理機制。全球氣候治理作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多邊議題之一,其運行依賴大國的政治支持與制度參與。美國的缺席使COP30大會的合法性、代表性及執行力均面臨考驗。
一方面,COP30將失去主要資金提供國的支持。美國退出或暫停出資將削弱發展中國家獲取資金與技術的能力,進而影響其減排行動。另一方面,美國采取單邊施壓、推動雙邊小集團合作等做法,削弱了多邊體系的凝聚力,越來越多國家可能轉而尋求區域性氣候合作機制,從而加劇全球氣候治理的碎片化。
美國缺席COP30,是特朗普政府為鞏固國內化石能源利益集團支持、轉移國內矛盾而采取的短視政治操弄。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危機,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美國在氣候行動上的“缺位”,不僅損害了全球共同福祉,也終將殃及自身長遠發展。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必將遭到歷史的審判。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