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劉佳琦
2025年11月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迎來東道主交接時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于2026年11月在廣東省深圳市承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深圳作為APEC中國第三城,屆時將吸引世界的目光。
回顧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脈絡,中國始終履行著“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的莊嚴承諾。
扎根亞太:依托APEC平臺擴大開放,賦能發展
太平洋的濤聲見證著中國與APEC攜手共進的淵源。1989年,APEC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誕生,為亞太合作搭建起對話平臺。中國于1991年正式加入APEC,開始深度參與亞太區域合作,與APEC互相成就。在2001年上海峰會,中國初擔東道主便大力推動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助力亞太合作邁上新臺階;同年12月,中國成功叩開世界貿易組織大門,加速融入全球經濟;2014年,北京峰會繪就“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將區域一體化愿景轉化為切實行動。伴隨運作機制漸趨成熟,APEC發展成為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已完成從規則學習者、合作參與者到議程引領者的角色轉變。
30多年來,經濟發展成就不斷拉緊中國與APEC的紐帶。中國 GDP躍升至全球第二,2024年突破134萬億元;APEC覆蓋了21個成員經濟體,貢獻了全球超六成經濟總量和近一半的貿易量。其中,中國作為13個APEC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對APEC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截至目前,中國已與APEC中的至少七個伙伴簽署雙邊自貿區協定。身處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板塊,中國逐步成長為推動亞太地區可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
建設亞太:為APEC機制創新錨定方向,凝聚合力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逆全球化浪潮,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堅持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依托自身發展經驗為APEC機制創新貢獻“中國智慧”。
立足全球發展大勢,優化區域合作格局。在2025年的APEC慶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基于對全球性挑戰的深刻洞察,圍繞構建亞太共同體提出5點建議,旗幟鮮明地主張“拉手”而非“松手”、“延鏈”而非“斷鏈”,為亞太合作指明了方向。從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筑牢區域貿易基石,到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促進標準規則相融互通,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串聯亞太產業鏈,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拓展合作空間,中國以務實舉措打破地域壁壘,推動亞太各國從零散協作向系統布局演進,構建起覆蓋廣泛、銜接緊密的合作網絡。
聚焦地區發展機遇,構建新型伙伴關系。中國把握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的創新風口,積極培育新業態、新動能。依托APEC構建更加開放融通的經濟秩序,中國為各成員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創造良好的規則環境,為區域內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接軌世界經濟提供有效路徑。這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游戲規則”的局面,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經濟體。
造福亞太:與APEC成員做大蛋糕,共享成果
作為負責任地區大國,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持續創造“亞太奇跡”造福地區人民。
不斷織密的互聯互通網絡,使亞太各國能夠在發展浪潮中同頻共振。2025年恰逢《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實施十周年,中國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APEC多個成員加強對接,并以中老鐵路為支點,串聯中泰、中馬鐵路,構建泛亞鐵路骨干網絡,與越南“兩廊一圈”、泰國“4.0”政策形成聯動,以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貫通東南亞與歐洲,助力地區各國延長產業鏈條,共享發展機遇。
自貿區建設持續發揮示范效應,為亞太經濟注入信心。2024年,中國對APEC成員投資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85%;截至2024年末,中國對APEC成員的投資存量占中國對外投資存量的71.9%。其中,前沿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占比持續提升,服務貿易合作領域持續拓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帶動下,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錨和風向標。
APEC“中國年”即將開啟。從上海到北京,再到深圳,中國的擔當始終與亞太的發展同頻共振,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包容互信、合作共贏的紐帶將愈發緊密。(作者單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