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11月5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如約而至。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進博會開幕式時指出,進博會是世界經濟通向中國經濟的入海口,也是中國聯結世界的重要橋梁。辦好本屆進博會,既是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進一步擴大經貿“朋友圈”的重要舉措。
在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不足、產業鏈重構加速的當下,進博會不僅是一場規模創紀錄的貿易盛會,更成為觀察全球產業升級與中國開放戰略的重要窗口。本屆進博會以43萬平方米的展覽空間,155個國家和地區4108家境外參展企業,將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突破、合作機遇與廣泛的應用前景具象化。
通過聚焦人工智能和綠色低碳兩大新經濟領域,本屆進博會更彰顯了技術突破與產業融合的“雙向奔赴”:技術從概念化到應用化,再到賦能化和融合化的轉變顯著加快。
人工智能已從往屆進博會的“亮點”升級為本屆進博會的“標配”。在461項全球首發成果中,AI技術不再是孤立的概念展示,而是深度融入能源管理、智能制造、農業生產等實體經濟場景。無論是將生成式 AI應用于優化資源調度,還是通過智能控制平臺提升生產效率,這些技術落地的核心邏輯,在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提供的應用場景紅利。這種“需求牽引技術、技術反哺產業”的閉環,正加速全球AI產業鏈向中國市場聚集。
綠色低碳領域同樣如此。通過智能算法優化的熱泵機組、新材料應用的輕量化部件,能耗降低與成本控制效果已能直接匹配企業減排需求。這背后是中國“雙碳”政策與市場規模形成的合力。這種“政策+技術+市場”的三位一體模式,讓中國成為全球綠色技術轉化的核心樞紐。
透過新經濟領域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進博會的開放內涵正在從原始的“單領域技術革新和進出口數量增長”向“全領域產業革新和貿易質量與深度雙升”轉變。
越來越多企業將中國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創新節點,將本土供應鏈與海外生產網絡聯動。這種“在中國、為中國、惠全球”的模式,使中國市場從“銷售終端”升級為“產業鏈樞紐”,既為跨國企業提供穩定的增長極,又通過技術外溢與供應鏈協同,推動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的升級。
包容性開放則是進博會區別于其他國際展會的核心特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參展數量的顯著增長,體現出中國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化通關流程,為發展中國家搭建低成本進入全球大市場的決心。進博會所倡導的包容性開放不是單向的資源輸入,而是雙向的互惠互利。發展中國家的特色產品豐富了中國消費市場,中國的市場渠道與數字化能力則幫助其突破出口瓶頸,形成資源流動的良性循環。
進博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突出成就,本質上是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相互賦能的結果。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而開放則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全球資源配置的通道。其一,通過進博會引進前沿技術,可以加強國內外技術合作,縮短技術與產品研發周期;其二,通過對接全球市場,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驗證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的價值;其三,通過進博會吸引跨國投資,也可以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完善新經濟產業鏈生態。這種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強產業,以產業反哺創新的良性循環,有助于中國在新經濟賽道上快速形成競爭力,同時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參與中國產業升級的機遇。
如今,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全世界逐漸抬頭,而進博會所代表“開放合作的確定性”則為世界科技創新和貿易合作注入強心劑。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需求,也是科技進步協同創新的必然趨勢,更是全球經濟突破增長困境的共同選擇。未來,隨著開放紅利的持續釋放,以進博會為契機,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在優勢互補中實現更高水平的共贏,共同推動全球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