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顏澤洋
當地時間10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APEC峰會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此次會晤不僅是中日兩國領導人在多邊框架下的重要互動,更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區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為中日關系發展穩定了方向、明晰了路徑。
發展中日關系需要堅守政治根基。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指出,中方愿同日方一道,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原則和方向,維護雙邊關系政治基礎,推進戰略互惠關系。四個政治文件作為中日關系的“壓艙石”,明確了在歷史、臺灣等重大原則問題上的處理準則,是兩國關系避免偏離正軌的根本保障。
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中確立的“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等重要共識,以及“村山談話”所體現的反省侵略歷史、向受害國道歉的精神是兩國化解分歧、推進合作的基礎。日方若背離這些共識,不僅會辜負兩國老一輩政治家和各界人士為發展中日關系傾注的心血,還可能讓矛盾分歧定義兩國關系,破壞中日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日本新內閣要推進戰略互惠關系、構建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系,均需以堅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所確立的原則和方向為前提。
中日之間可以深化互利合作。中日經濟利益深度融合,雙方互為重要貿易伙伴。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增長了300多倍,連續15年保持了3000億美元的高水平,累計雙向投資近1400億美元。當前,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十五五”發展藍圖,這不僅將為中國自身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中日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中日可以在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財政金融、醫療養老、第三方市場等領域加強合作。這并非簡單的合作倡議,而是基于兩國經濟結構互補性的理性選擇。日本在高端制造、醫療技術等領域擁有優勢,中國則具備龐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和綠色轉型的實踐經驗。雙方合作既能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也能為日本經濟注入新活力。同時,中日在維護多邊秩序、應對全球性危機等議題上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有利于降低“脫鉤斷鏈”風險,以合作對沖地緣政治干擾,共同守護兩國多年積累的經濟利益融合成果。
穩定中日關系還需妥善管控分歧。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強調,目前中日關系機遇和挑戰并存。兩國在歷史認知、領土爭議、地區安全等領域仍存在短期難以完全消除的分歧,若任其發酵將直接沖擊雙邊關系根基、阻礙合作進程,甚至影響地區穩定。面對具體爭議,雙方應遵守已達成的共識,以戰略互惠共識為指引,通過對話而非對抗的方式處理分歧,避免將其擴大化、政治化,更不應允許第三方勢力借機干擾中日關系。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調整,亞太地區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中日關系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在此背景下,兩國要實現關系健康穩定發展,還需共同努力。關鍵是日方需要深刻認識此次會晤的重要意義,奉行積極務實的對華政策。
一是樹立正確對華認知。日方需徹底扭轉對中日關系的混亂定位,摒棄既想依附美國遏制中國、又想從對華合作中獲利的矛盾心態,避免被國內極右翼民粹勢力綁架,要將“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
二是積極改善兩國民眾彼此好感度。當前中日兩國民眾對彼此好感度在低位徘徊,這與政府宣傳導向和媒體宣傳偏好有重要關系。未來需通過多渠道增進民間互信,尤其應重視青年群體的橋梁作用。
三是減少外部因素影響。日方需打破美國對華態度決定中日關系的被動邏輯,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把握兩國關系方向,認識到推動中日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作者單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