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劉佳琦
10月28日,在李強總理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等東盟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國與東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
從議定書內容來看,雙方在經貿合作領域、制度型開放水平、區域經濟韌性等多個方面均實現了新突破。
從貿易暢通到規則共建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將打造更加互利、全面、包容的合作環境,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傳統領域深化為規則、標準、制度的互聯互通。2010年的1.0版通過互降關稅打通貨物流通渠道,奠定貿易自由化基礎;2015年的2.0版通過優化海關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市場準入,進一步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如今3.0版加強標準和規制領域互融互通,作出了中國和東盟各自自貿實踐的最高水平承諾,為區域產業融合升級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拓展合作框架。3.0版提升了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標準和技術法規等領域的標準對接水平與合作兼容性,也納入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的合作機制。
二是延伸貿易鏈條。3.0版在“邊境上”開放暢通的基礎上,加強“邊境后”的規則對接,聚焦于在數字、綠色、供應鏈等新興領域建立機制化安排,首次系統性構建覆蓋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標準“軟聯通”的全鏈條合作框架。
三是強化供應鏈韌性。3.0版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產品與服務跨境流通,通過多式聯運、口岸建設突破物流和交通瓶頸,提高區域供應鏈資源配置效率及風險預警能力,將供應鏈互聯互通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從共享超大規模市場到共育新增長極
在全球經濟逆風、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共同構建逾20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共享合作成果。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基于雙邊貿易額高位運行、持續攀升的發展勢頭,3.0版議定書瞄準“數字化發展”“碳中和轉型”等全球性改革機遇,為雙方經貿發展創造新的增長引擎。
一是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在數字經濟領域,加強數字系統兼容互認與聯合監管,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綠色經濟領域,共同確立優先合作領域與相關標準。政策支持下,多種新業態蓬勃興起,跨境電商與海外倉庫協同鏈接,通過訂單驅動激發外貿與消費新活力;“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迅速,以能源轉型為綠色產業擴展市場空間。
二是盤活共同資源。3.0版升級議定書挖掘中國與東盟資源稟賦,推動實現價值轉化。雙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型初創企業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助力企業把握新興領域發展風口,融入國際貿易。與此同時,覆蓋全領域的技術合作框架能夠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提升能力建設,促進區域包容性發展。
三是優化產業分工格局。中國與東盟逐漸形成高度互補的產業鏈分工體系。在自貿區帶動下,東盟將持續承接來自中國的優勢技術和產業模式,雙方攜手推動區域產業鏈深度重組,以更多高附加值產業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到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3.0版升級議定書的深遠意義不僅體現于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更在于夯實中國與東盟戰略互信、命運與共的政治根基。
雙方領導人高度評價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對此寄予厚望。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發表于馬來西亞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東盟合作在區域合作中最務實、最富有成果;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認為,3.0版升級議定書的簽署將開啟東盟和中國合作新篇章,大大增強區域經濟韌性;東盟秘書長高金洪預計,2025年東盟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將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
雙邊合作交流平臺推動戰略目標落地見效。今年9月,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2025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部長圓桌會議順利舉辦,常態化合作機制助力雙方高層共謀發展,促進各領域企業互通有無,掀起簽約合作新高峰。
民心相通是最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依靠雙方人民、惠及雙方人民。東盟各國相繼步入“高鐵時代”“高速公路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切實成果帶動沿線投資和消費需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互免簽證、人才交流、職業培訓等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進一步拉緊人文交流紐帶。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簽署體現了雙方共同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莊嚴承諾,伴隨自貿區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與東盟將用更緊密的合作、更豐碩的成果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大信心和持久動力。(作者單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