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逯新紅
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在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十五五”規劃將引領中國發展的新征程,并為世界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孤芳自賞的獨奏,而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交響樂,既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也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長期以來,西方現代化模式被奉為走向現代化的唯一路徑。但追隨這條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卻大多未能如愿,反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劇。實踐證明,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不考慮本國國情,結果往往不是進步而是倒退。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實踐成果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傳統模式。作為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東方大國,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西方現代化具有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掠奪擴張的特征,嚴重影響西方社會的內部和諧以及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的穩定。與西方現代化根本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次全會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人民至上”原則,并把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這些成就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也與西方現代化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本次全會鮮明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近年來,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使哈薩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老撾第一次有了現代化鐵路。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實施170多個項目,惠及超過3000萬人。所有這些事實都證明,“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中國一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5.5%,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這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實屬不易。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隨著四中全會的召開和“十五五”規劃的制定,中國式現代化將繼續為世界提供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與各國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世界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