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董一凡
10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回應安世半導體事件時表示,荷方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業內部事務,是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明顯例證,并對荷蘭與美國利用所謂“穿透規則”影響中歐正常經貿合作與企業經營表達嚴重關切。
2019年,中國企業聞泰科技在荷蘭收購了安世公司。此后,安世的運營一直以荷蘭和歐洲的高管及技術人員為主,其業務和科研活動也在歐洲市場展開。這本是中荷企業基于自主意愿和市場經濟原則,進行公平合理的經貿投資合作。然而,隨著美國對華科技打壓不斷加碼,包括安世公司在內的中歐合作項目也成為美國“長臂管轄”的目標。2024年12月,安世公司的母公司聞泰科技被美方列入所謂“實體清單”,而2025年10月初,美方進一步動用所謂“穿透規則”將安世公司列為制裁目標。這成為美荷雙方“合謀”的導火索。
所謂“穿透規則”,是指如果某一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則其子公司或被其股權控股50%以上的公司也可能被列入相關管制范圍。相關資料顯示,美國商務部2025年9月29日公布相關新規后,美荷雙方隨后就圍繞“穿透規則”進行政策磋商。有媒體透露,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正式發出指令,要求凍結安世半導體及其全球所有實體的資產、知識產權和業務,為期一年。而當安世公司向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的企業法庭提出緊急調查申請時,法院卻將聞泰持有的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從事件全過程來看,此次荷方“強取豪奪”的背后顯然少不了美國的影子。
美國的所謂“長臂管轄”一直在全球范圍內破壞正常國際經貿聯系,侵害相關國家主權安全和經濟利益。歐洲國家亦是其主要受害者之一。此次美國濫用“穿透規則”和荷蘭政府借機對中國企業“強取豪奪”,嚴重破壞中荷經貿關系互信,也給正進行的中美經貿對話再添煩擾。
對于荷蘭而言,其打出的所謂“國家安全”幌子改變不了“強取豪奪”的事實。此舉必將損害荷蘭在全球商業和貿易領域的國家信譽。幾個世紀前,荷蘭以自由貿易立國并曾一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荷蘭也曾借助其地緣優勢,扮演歐盟與世界的橋梁角色,并因此獲取極其豐厚的地緣經濟紅利。如果荷蘭不珍視自身的國際信譽,必將被時代所拋棄。
與此同時,不少歐洲汽車企業對荷蘭和美國政府的做法表示擔憂,認為此舉只會增加歐洲半導體供應的不確定性,并進一步削弱歐洲供應鏈的韌性。面對美國的單邊霸凌和施壓脅迫,荷蘭乃至歐盟應當重新思考自身的合理利益,并承擔起維護全球經貿秩序的必要責任。(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