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胡麒牧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與地緣政治風險疊加,國際經貿秩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復雜環境下,中國企業的“出海”步伐卻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升級——從傳統的商品貿易升級為更深層次的產能合作、標準對接和文化交流,為“全球南方”國家注入強勁的發展動能。
中國企業“出海”呈現四大升級特征:
一是,“出海”內容正在從產品、服務向產能、標準、文化升級。以往,中國企業“出海”主要以商品出口和工程承包為主,而現在則更加注重全產業鏈的布局。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中國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僅在泰國、巴西等國建立生產基地,更將中國技術標準帶入當地。
二是,海外項目重點從基礎設施向制造業產能延伸。早期,中國企業在“全球南方”國家的項目多以公路、港口、電站等基礎設施為主,如今,則更加注重制造業合作。印度尼西亞的青山工業園就是典型例子。該園區集鎳礦開采、鎳鐵冶煉、不銹鋼生產和新能源電池材料制造于一體,帶動了當地從原材料出口向高端制造轉型。
三是,項目環保標準顯著提高,綠色低碳成為突出特征。中國企業的海外項目越來越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阿聯酋,中國企業承建的阿爾卡薩光伏電站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40萬噸;在阿根廷,中國企業承建的高查瑞光伏電站至少滿足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四是,數字經濟新模式廣泛應用,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中國企業將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數字商業模式引入“全球南方”國家,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活力。麥肯錫研究顯示,中國數字技術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使當地互聯網普及率在五年內提高了15個百分點。
中國企業“出海”為“全球南方”國家帶來諸多發展機遇。首先,中國“出海”企業為“全球南方”國家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選擇。在東南亞,中國品牌智能手機市占率超過30%,大幅降低了移動通信門檻;在非洲,中國農機企業生產的小型拖拉機,價格僅為歐美產品的三分之一,極大提升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據統計,中國消費品企業的進入,使“全球南方”國家消費者價格指數平均降低了0.6個百分點。其次,中國企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擴張制造業產能助推當地的工業化進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投資占比較高的“全球南方”國家,其工業化速度平均比同類國家快1.8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企業在“全球南方”國家推廣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幫助這些國家繞過傳統高污染發展路徑。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統計,中國企業在拉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建設的清潔能源項目,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2億噸。
中國企業“出海”踐行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中國企業通過全球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東道國獲得資金、技術和就業的多重收益。同時,中國企業注重技術溢出和人才培養。在馬來西亞,中車集團建立的東盟制造中心已為當地培養軌道交通技術人員超千名。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為東道國奠定了長遠發展基礎。
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和全球發展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將繼續為“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共同譜寫合作共贏的新篇章。(作者系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