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研究員 張玉環
8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人類付出數千萬生命的慘痛代價后,世界開啟了構建戰后國際秩序、追求持久和平的新征程。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國際體系總體維持了世界和平穩定,有效促進了各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隨著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愈發紛繁復雜,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威脅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嚴重沖擊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全球治理進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當口。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中國堅持弘揚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定保護人權、應對氣候變化等等,為聯合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踐行多邊主義,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核心地位。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個別國家迷信實力地位、本國優先,固守冷戰思維,以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限制聯合國發揮作用,致使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難以得到全面有效執行,多邊機制正常運轉面臨多重困境。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近期,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核心地位,強調聯合國是踐行多邊主義、推進全球治理的核心平臺,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持聯合國在落實《未來契約》等方面加大溝通合作,積極凝聚共識、鎖定成果,爭取早期收獲。中國以實際行動堅定支持聯合國,一直同聯合國保持密切合作,在履行應盡義務方面積極作出表率,堅定不移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致力共同安全,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建設性力量。中國忠實履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職責與使命,始終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己任。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主張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破解人類安全困境提供新思路。全球安全倡議目前已得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的支持,一系列合作措施正陸續落地見效。中國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攤款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5年來,中國執行25項維和行動,派出維和官兵5萬余人次,赴剛果(金)、黎巴嫩、南蘇丹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積極參與者。中國積極推進國際和平事業,探索并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為烏克蘭危機止戰和談積極奔走,為巴以沖突停火降溫、全面公正持久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不懈努力,為柬泰和平解決邊境爭端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將繼續做聯合國和平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以實際行動為世界和平與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聚焦合作共贏,積極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發展合作動能不足,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嚴重滯后。截至2025年僅有35%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正在按計劃推進或取得適度進展。中國一直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支持各國共同發展,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并參與倡議合作,8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動員230多億美元資金支持全球南方發展振興,開展1800多個合作項目,實實在在地提高了當地民眾福祉。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設立10年來,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20多個國際組織在60多個國家實施了170多個項目,惠及3000多萬人,增強了受援國發展能力,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強大動力。2025年9月,李強總理在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上進一步宣布,未來5年,中方將在發展中國家再開展20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并同有關國家和世衛組織等開展更多衛生合作項目。中國將持續加大發展合作投入,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發展中國家。
此外,作為聯合國主要環境公約的締約方,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致力于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從提出“雙碳”目標到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再到近期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中國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展現了大國擔當、發揮了表率作用。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達成一系列重要國際人權公約、宣言,特別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各國人民普遍愿望,為國際人權保護注入了強勁的中國動力。中國還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的全球治理進程,支持聯合國發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主渠道作用,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的國際合作。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深化同聯合國合作,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采取更有力行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不斷邁進。(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