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鄭海振
9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并致辭。李強指出,習近平主席2021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著眼人類社會最廣泛利益,呼吁各方做到“六個堅持”,為推進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受到阻礙,全球發展合作遭遇嚴峻挑戰,更加凸顯全球發展倡議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全球發展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全球發展倡議堅持發展優先,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各國共同發展,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繁榮與進步。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為匯聚全球發展合力、探討應對全球發展挑戰提供新思路,為人類發展理論和實踐轉型與創新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務實有效的發展合作措施,有力回應了全球性挑戰,順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注入穩定性確定性。為加快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振全球發展事業,中方將持續推動凝聚共促發展的國際共識,加大全球發展合作資源投入,擴大務實合作行動。中方各項舉措既針對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又著眼未來。中國為科技賦能全球發展提供具體方案,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中方還升級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資至40億美元,支持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開發計劃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20多個國際組織,在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60多個國家實施了180多個項目,受益人數超過3000萬。全球發展倡議通過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成果,有效推動全球發展合作進程。
李強在致辭中強調,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將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這一表態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主要包括較低水平的開放承諾和義務、較長時間的實施過渡期、享受貿易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等。特殊和差別待遇是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基石,該原則的核心要義是“非完全互惠”,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可承擔比發達國家更少的義務,以促進多邊貿易的實質性公平。中方這一決策既是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主動舉措,也是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的重要行動,反映出對自身發展與國際責任的系統性思考。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身份沒有改變。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永遠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二戰結束以來,以自由貿易為基本取向的國際經濟秩序不斷演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治理體系,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發展的制度基礎。當前,一些國家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徑嚴重沖擊國際貿易,也為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帶來極大不確定性。中方這一決策將有效推動多邊經貿談判,為世貿組織改革注入新動力,有利于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未來,中方將繼續深化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國際發展合作,一如既往地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未來世貿組織相關議題談判中扮演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為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注入新活力。(作者單位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所)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