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向特朗普政府施壓,要求中美之間的任何雙邊貿易協議都不應缺少迫使中國削減“工業產能過剩”的內容。這一舉動表面上是翻炒“中國產能過剩論”,實際上暗藏美國部分反華政客強推貿易保護主義、不遺余力遏制中國發展的險惡用心,同時也暴露“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無知和虛妄。
“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成立于2023年1月,旨在調查中美在意識形態、技術、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競爭問題,并向國會提交政策建議。該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便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提出了一系列反華議案和政策建議。其中包括污蔑中國制造的港口重型起重機能發揮“間諜作用”,推動《脫離外國敵對電池依賴法》以加速中美在電池供應鏈領域脫鉤,發布報告指控中國人工智能企業DeepSeek涉嫌數據竊取、信息操控、技術盜用等??梢娖鋷缀醭闪嗣绹鴩鴷炔糠慈A勢力的“急先鋒”。
該委員會此次再拿“中國產能過剩論”說事并不新鮮。事實上,中方早已明確指出,過剩的不是中國的產能,而是西方國家的焦慮。這種焦慮,源于西方國家面對中國制造業快速崛起的不安情緒。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已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近3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保持在30%左右。中國出口的產品有效滿足了國際市場的需求,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制造業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國內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穩定的營商環境、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部分西方政客將中國制造業的成功簡單歸結為“政府補貼”或者“產能過剩”,這不僅是對客觀經濟規律的無視,更是對中國人民辛勤勞動的抹殺。
實際上,“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將美國制造業衰落的“鍋”扣在中國頭上,不過是為了掩蓋美國產業政策的失敗。過去數十年間,美國制造業比重的下降與其國內經濟結構的“脫實向虛”密切相關?;A設施更新滯后、經濟金融化趨勢加劇、勞動力成本高企、制造業人才斷層等問題,才是導致美國工業競爭力相對減弱的主因。美國將矛盾轉嫁中國,既不能挽回流失的工作崗位,更無法實現所謂“制造業回流”。相反,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長期以來幫助美國家庭降低了生活成本,為美國企業提供了優質中間產品,并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無視這些基本事實,一味鼓吹對華強硬,只會損害美國民眾的福祉和企業利益。
事實已經證明,企圖借助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來“讓美國再次偉大”,無異于緣木求魚。今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推出所謂“對等關稅”措施,試圖迫使中國在經貿問題上對美妥協。然而中方果斷采取了對等反制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中方的反制不僅彰顯了自身的立場和決心,也促使美方重新回到務實談判的軌道上來。在5月舉行的日內瓦會談中,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協商,達成了相互取消或暫停部分加征關稅的共識。這充分表明,任何試圖利用“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爸忻烂撱^”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只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中美才能真正開展有效對話。
目前,經過四輪經貿磋商,中美已在多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達成一系列共識,讓兩國經貿關系恢復了健康、良性互動。在這一敏感時刻,美國部分反華政客卻試圖通過炒作議題、挑動對立來攪局——這無疑是企圖將中美關系再度推向沖突與對抗的邊緣。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美國的決策者尤其需要警惕少數政客出于政治私利煽動中美對抗、破壞兩國互信的危險舉動,避免再次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
編審:唐華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