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丁馨婷
8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應邀訪問印度,并會見印度總理莫迪。此訪意義重大,系三年多來中方外長首次訪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達成十點共識。莫迪表態“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對手”,要“讓世界感受到印中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釋放出雙邊關系向“合作主航道”回歸的重要信號。
近期,中印關系逐漸走出低谷,各層次交往對話逐步恢復:中國4月同意恢復印度香客赴中國西藏神山圣湖朝圣;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國防部長辛格和外長蘇杰生6月以來相繼訪華;印度7月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目前,雙方正在推進恢復直航。西方媒體熱議“中印關系回溫”,炒作“美印關系惡化推動印度轉向中國”。事實上,中印關系有自身歷史邏輯和內生動力,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中印作為兩大鄰國、兩大發展中國家,理念相通,共同利益廣泛,合作共贏本就是大勢所趨。
中印發展需求契合,經貿結構高度互補。中印均處在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印度確立2047年建成“發達印度”的愿景。兩國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互利合作空間廣闊。中國多年保持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高達1384.78億美元。中國駐印度使領館2024年向印度發放的簽證,80%以上為商務簽證,充分彰顯兩國經貿交往活力。同時,中印產業結構互補,印度在信息軟件、生物制藥等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在電子制造、新興產業等領域發展較快。中印兩大市場對接可以產生“1+1>2”的疊加效應,既有利于兩國經濟持續發展,也能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此外,中印互為彼此發展機遇。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為推動亞洲經濟持續增長作出重大貢獻,而印度是該行提供貸款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基建企業技術成熟、設備性價比高,亦可助力印度基礎設施建設。
兩國歷史底蘊深厚,民間友好基礎堅實。中印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10億的文明古國,交往歷史綿延兩千多年。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到唐代玄奘西行求法,從古代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到近現代的反殖民斗爭,中印兩國人民始終保持著友好交往的傳統。而文明交流互鑒更是中印關系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多次提到中國;在中國,柯棣華、泰戈爾等友好人士的名字家喻戶曉;寶萊塢電影、瑜伽等印式文化廣受歡迎。中印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現代中印關系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中國已有20余所大學開設印地語、泰米爾語等專業,印度也有30余所大學開設不同形式的中文課程。一些印度博主創作的“中國游”主題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爆火,“留學印度”也頻繁登上中國社交平臺熱搜。兩國近年來通過青年對話、文化交流、學術與旅游合作增進相互了解,為兩國關系改善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礎。
雙方共同堅持多邊主義,全球治理理念趨同。中印都是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受害者,都堅決反對單邊霸權、堅持多邊主義。在此背景下,印度的“世界一家”和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而作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中印皆是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中堅力量。中國的全球南方開放包容合作倡議和印度的“全球發展契約”,為全球南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此外,區域與多邊機制為中印合作提供了平臺和牽引力。中印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和二十國集團等框架下,都已形成基礎合作機制。雙方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全球貿易談判等全球性議題上享有共同利益,有著廣泛合作空間。
由此可見,中印關系改善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于兩國根本利益和時代發展要求的戰略選擇。中印作為兩大文明古國、兩大新興經濟體,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作為搬不走的鄰居,中印兩國的現代化之路都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印關系的修復和提升,其意義遠超雙邊層面。對亞洲而言,穩定的中印關系有助于緩解外部沖擊,提高多邊機制的有效性,增強地區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只有當中印兩國走到一起時,真正的“亞洲世紀”才會到來。
因此,正如王毅外長所說,“無論面臨什么樣情況,雙方都應堅持彼此是伙伴而不是對手的正確定位,堅持穩妥管控分歧,不讓邊界爭議影響兩國關系大局”。中印應堅定信心、相向而行、排除干擾、拓展合作,做“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引領增長的合作伙伴、戰略協作的全球伙伴”,相互促進和成就,為亞洲繁榮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貢獻,共同奏響“龍象共舞”華美樂章。(作者單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
編審:唐華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