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8月7日,為期4天的柬埔寨—泰國邊界總委員會(GBC)會議落下帷幕,雙方就停火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相關文件。此次會議的順利落幕,為持續數月的柬泰武裝對峙畫上“休止符”,標志著地區局勢向恢復和平邁出關鍵一步。
在柬泰談判停火過程中,兩國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感謝中方的斡旋努力。自7月24日柬泰軍事沖突驟然升級以來,中國始終秉持公正立場,為沖突降溫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第一時間會見東盟秘書長,表示中方支持通過政治協商解決紛爭;中國外交部兩次派亞洲事務特使展開穿梭斡旋;7月30日,中方在上海主持中國—泰國—柬埔寨三方非正式會晤,推動兩國落實停火共識;柬泰邊境事務聯合委員會(GBC)特別會議的順利舉行,也離不開中國所發揮的橋梁作用。這一系列行動,不僅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擔當,更是對中國踐行和平外交理念的生動注腳。
中國為調停柬泰沖突進行的斡旋努力并非“一時興起”,而是長期堅持和平外交理念的“一貫做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而非對抗、合作而非沖突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更是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理念帶向全世界。2023年3月,中國成功斡旋沙特與伊朗復交,為化解中東地區矛盾作出重要貢獻,樹立了公平公道的國際形象。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中國也一直是勸和促談的主要推動者。2024年5月,中國和巴西共同提出的“戰場不外溢、戰事不升級、各方不拱火”三原則得到110多個國家的響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守護者,是多邊主義的“壓艙石”。
在此次調停柬泰沖突的過程中,中國所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作為柬埔寨和泰國的共同友好鄰邦,中國和兩國均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中國還是雙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種緊密的友好關系讓中國具備獨特的優勢,能夠以中立立場彌合雙方分歧。7月24日沖突升級后,中國不選邊站隊,也不袖手旁觀,而是以地區整體利益為重,以人道主義救援為先。中國紅十字會在48小時內向柬泰邊境地區運達了200噸救援物資,為處于戰火中的兩國民眾及時提供食品、飲用水、帳篷等生活必需品。中國還在兩國邊境設立“雙通道”野戰醫院,平等救助雙方傷員。通過這些公平公正的人道主義行動,中國贏得柬泰兩國的共同信任,也為雙方停火止戰創造有利條件。相比之下,某些域外國家長期炒作南海問題、挑撥東盟國家間的關系,不僅無助于緩和地區沖突,反而為矛盾的激化埋下禍根。究竟誰是和平的維護者,誰是麻煩的制造者,不言自明。
近年來,美西方不斷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污蔑中國“破壞亞太秩序”。然而,從全面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到全力推動“南海行為準則”落地,再到此次成功推動柬泰兩國握手言和,中國始終致力于促進亞太地區的合作與對話。歷史一再證明,中國不是亞太地區秩序的“變量”,而是維護亞太繁榮與穩定的“常量”。而那些一邊高喊“維護規則”,一邊在亞太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煽動陣營對抗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地區不穩定禍源。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沖突、經濟風險、安全困境交織疊加,國際社會對和平與合作的渴求更加強烈。中國通過成功斡旋柬泰沖突再次向世界闡明: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對話與協商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正道。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各國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提供更多確定性。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