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據彭博社7月16日報道,美國知名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頭號經濟體。在接受調查的25個國家成年受訪者中,41%的人將此稱號賦予中國,認為美國為第一經濟體的比例為39%。
若以GDP論英雄,美國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經濟體。世界銀行發布的榜單顯示,2024年,美國GDP高達29.18萬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一,中國以18.74萬億美元排名第二。自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美國第一、中國第二”的格局至今未變。顯然,多達41%的受訪者更愿意將中國稱為“頭號經濟體”,看中的并非是絕對數值上的領先,而是在包容性增長和賦能全球經濟上所具備的獨特魅力。
和歷史上以犧牲其他國家發展為代價,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苦難的帝國主義國家崛起之路不同,中國的偉大復興征程是以和合共生代替零和博弈,以互利共贏代替殖民剝削,以自身發展助力帶動其他國家發展的過程。澳大利亞學者鮑韶山指出,中國是一個“賦能者”,在尋求國內更均衡發展的同時,也在通過貿易、資本輸出和技術轉讓,促進全球一體化,解決數十年來全球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在對外貿易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始終致力于將自身發展融入全球經貿版圖之中,并以本國超大規模市場為世界各國提供發展機遇。過去一年,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鏈博會等與全球經貿合作相關的國際盛會接連舉辦,規模皆超往屆;與此同時,中國的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越來越多的國際客商和游客可以便利來華洽談業務、飽覽中華壯麗河山;習近平主席還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宣布,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使中國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與個別國家動輒自稱“吃虧”,將貿易問題“泛安全化”“武器化”相比,中國從未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施積極進口政策,主動以自身市場優勢帶動各國貿易發展,充分展現了大國該有的責任和擔當。
在對外投資方面,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金字招牌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抓手。十多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存量超3000億美元。在基建領域,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公路、馬爾代夫第一座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等標桿項目,提升了當地的互聯互通水平,促進了人員、貨物的流動,帶動了共建國家的產業升級。在產業合作領域,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在46個國家建設10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稅費超133億美元。中國—特多鳳凰工業園是加勒比地區最現代化的工業園,推動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產業升級;中國同玻利維亞合作的穆通鋼廠將滿足玻國內50%的鋼鐵需求,增強了玻利維亞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綠色發展領域,中國同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蒙內鐵路、印尼青山工業園、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廣泛融入綠色理念和綠色技術。在技術創新領域,中國與8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農業、醫療、信息、新能源、基礎研究等多個領域建成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70多個海外產業園、9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10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促進千余項合作項目落地。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現代化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國都不能掉隊”。這種迥異于西方零和博弈思維的論斷,是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深入思考人類前途命運而作出的,體現了大國大黨領袖的廣博胸懷,也為當今世界在沖突動蕩中走出一條繁榮發展的康莊大道指明了方向。中國將一如既往承擔起“賦能型大國”的責任,與各國攜手并肩,共謀發展大計,共創美好未來。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