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礪復興
用忠誠續寫新輝煌
都說三醫大人老實,做人老實,做事也老實。這老實不就是以國家和軍隊的利益為重,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嗎?這,不就是忠誠嗎?
這忠誠,指引三醫大走過戰爭,走過苦難,走到今天。
十年浩劫期間,一批批三醫大專家教授被迫放下課本,走出實驗室,揮汗田間地頭,挑水喂豬,掃廁掏糞……
有人動搖,有人卻在暗中堅持。王正國開導妻子說,既然只準看毛選,那我們就看英文版的毛選。后來的全軍著名消化專家劉為紋,堅持在夜深人靜時,整理“暫時用不上”的第一手救治資料;之后馳名中外的骨科專家李起鴻,常在勞動之余思考骨科發展方向;以后的戰創傷心血管藥理學家胡德耀,躲在沒有窗戶的陰冷小屋苦讀英語……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隆重召開,鄧小平莊嚴宣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
科學的春天來了!飽經磨難的第三軍醫大學專家教授收起內心悲傷,從半百之歲再出發!黎鰲教授感慨地說:“作為祖國母親,在她心情不好的時候,難免發生錯怪兒子的事情。但我作為她生養的兒子,只有精忠報國的義務,決沒有埋怨指責的道理。”
王正國47歲時在川東考場取得英語第一名,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深造。三個孩子都已讀幼兒園、小學、初中的蔡文琴,挑燈夜戰,饅頭充饑,冷水提神,考取英國倫敦大學。潛心心血管研究的祝善俊夫婦,將一雙兒女托付遠方親戚,兒子祝之明在信中傾訴道:“我最近看了高爾基的《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高爾基’,有爸媽的在,沒爸媽的愛……”
這忠誠,正指引三醫大搶占先機,擁抱明天。
當前,新科技革命風起云涌,貿易自由化與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日益深化,國家利益不斷拓展。政治運籌很重要,但軍事始終是保底的手段。中國的海外利益卻亟需堅強后盾,“走出去”成為人民軍隊新的歷史使命。
2010年11月23日,“和平天使—2010”中秘人道主義醫療救援作業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由第三軍醫大學抽組的中國醫療隊與秘魯軍隊衛勤人員共同進行了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救援演練。這是繼索馬里護航之后,中國軍隊“走出去”的又一次有象征意義的行動。
時隔兩年,第三軍醫大學再次邁出國門。2012年10月29日,“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演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主要由第三軍醫大學抽組的中國醫療隊,與其他兩國軍隊衛勤人員共同探索人道主義聯合醫療救援行動的方式方法。
面對圍堵,人道主義救援成為中國軍隊“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衛勤成為人民軍隊“走出去”的重要方面,第三軍醫大學站在了軍隊衛勤“走出去”的最前列。
2014年10月2日,當全國人民沉浸在國慶假期的閑暇時光時,第三軍醫大學接到總后勤部電令:援助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短短48小時之內,以第三軍醫大學為主、沈陽軍區配屬組建的援利醫療隊164名隊員集結完畢,進駐軍隊衛勤現代化的引領者——該校衛勤訓練基地展開集訓。
元旦前夕,習主席親自給這支建國以來首次整建制派遣的海外醫療隊發來慰問信,向全體隊員表達誠摯問候。備受鼓舞的醫療隊日夜奮戰,累計接診患者112例,收治64例,救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59例,其中,5例確診埃博拉患者中的3例康復出院,實現了習主席囑托的“打勝仗、零感染”目標。
在西非期間,醫療隊時刻不忘同胞安危,主動為10余家中資機構人員和在利中國維和官兵開展健康查體、知識培訓和心理輔導,給他們送去了黨和人民的關懷。
凱旋歸來,面對央視記者,醫療隊總護士長游建平滿含淚水回憶那段兇險的歲月,醫療隊出發那天,臨等車那一刻,隊員們和家屬擁抱、親吻、哭泣,有的父母已白發蒼蒼,有的孩子還懵懂無知,有的軍嫂肚子已高高隆起。
有的女隊員在留給丈夫的信封里塞了一縷自己的秀發,有的男隊員悄悄儲存了自己的精液——他是獨生子。游建平哭著問記者:“你說,這和上戰場寫遺書有什么區別嗎?!”
在全國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表彰大會上,第三軍醫大學3個單位、21名隊員被軍地七部委表彰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游建平也于2017年獲得第46屆南丁格爾獎。
新科技革命也重塑著戰爭的制勝機理,煥發著新的戰爭形態。以爭奪戰略主動權為本質的世界新軍事變革在世界各國激烈展開,而舊的體制機制也牢牢捆綁著中國軍隊的手腳。
英雄造時勢。習主席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他反復告誡全軍,新軍事變革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人民軍隊必須到中流擊水,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

